如果“服从专业调剂”,意味着该院校在本省该科类、该批招生的任何专业都可能被录取,但不会被调剂到该校未在本省投放计划的专业。在调剂过程中,如果所有专业都已录满无法调剂时,则退档。 提档分数线是将某省报考某大学的所有人按照高考分从高到低降序排列,再根据该高校的提档比例(通常为100%-150%),由省招生主管部门向高校提供相应数目的考生档案。则最后一名的分数即为提档分数线,由于高校提档后会存在退档的现象,因此通常提档分数线要比正式录取分数线略低。 如:2017年A大学在a省招生计划为10人,且A大学在a省提档比例为120%,则a省招生部门向A大学投出12个(10*120%=12)考生档案,且第12个考生的分数即为A大学2017年在a省的提档分数线。 学习哥提醒:至于被提档的12个考生哪两人会被退档?不一定就是分数排在最后的两名。身体条件不符合要求、不服从专业调剂等原因,都有可能让分数排在前面的考生被退档。 大类招生,指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不少高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同院系或是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 学生入学后先进行学科大类基础课学习,一年或两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细分专业学习。 【相关资料】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摘录: ■ 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 招生学校为中央部门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实施区域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报考学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 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 招生学校为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具体实施区域、报考条件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实施区域要对本省(区、市)民族自治县实现全覆盖。 ■ 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 招生学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报考学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基本条件:
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18年仍可继续享受国家专项计划政策。有关省(区、市)要严格执行国家专项计划确定的实施区域,不得擅自扩大范围。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须将本省(区、市)确定的高校专项计划实施区域提供给有关高校。各省(区、市)可根据上述报考条件要求,制订具体报名实施细则。 还可参考生源地所在省招办下发的相关政策文件,具体可咨询省招办。 【相关资料】
目前大多省实行的是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有三个特点: ■ 分数优先 在检索考生志愿前,首先将所有考生分科类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投档检索时,先检索排在第一位考生所填报若干个院校志愿,依志愿顺序确定投档。再检索排在第二位考生所填报的若干个院校志愿,以此类推。 ■ 遵循志愿 考生所填报的若干个院校志愿有逻辑顺序。检索考生所填报的院校志愿时,是按逻辑顺序即A、B、C、D……院校依次进行的。当考生总分符合首先被检索到的A院校投档条件时,且A校有计划余额,该生即被投到A院校。 ■ 一次性投档 即按各招生院校确定的投档比例,将符合条件的考生电子档案投档给各招生院校。考生档案一旦投出,即不再检索该考生的后续志愿,因此,对于考生来说只有一次投档机会。也就是说,考生一旦因各种原因被高校退档,即使他的投档分超出后续高校的调档线,也不能被投档,只能参加下一轮投档录取(下一志愿组、本批次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换句话说,同一批次平行志愿里虽然可填报多所高校志愿,但考生档案只投一次,实际只是一个志愿起作用。 专业级差和志愿级差不是一个概念。平行志愿模式下不存在志愿级差。 所谓平行志愿,即一个志愿中包含若干所平行的院校,是指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可在指定的批次同时填报若干个平行院校志愿。录取时,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对同一科类分数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进行一次性投档,即所有考生排一个队列,高分者优先投档。每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的院校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院校。 在平行志愿填报时,不妨将自己有希望“跳一跳”够得着的理想院校作为志愿A,将符合自己成绩水平的“对口”院校作为志愿B和C,志愿D填一所“保守”院校,志愿E则填“垫底”院校。 其中的“跳一跳”“对口”“保守”“垫底”的几所院校就自然形成了平行志愿中的梯度顺序。这样既可避免“高分低就”所带来的后悔莫及,又可避免万一没达到“好院校”投档分数,也有相应院校可读,而不至于落到较低批次院校甚至落榜。当然,“冲一冲”也应当十分慎重,也要有一定的把握。 按生源地所在省规定的时间及志愿设置填报各批次志愿。批与批之间没有联系,上一批录取不结束,下一批录取不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