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从公元605年隋朝开进士科开始到1905年废除科举,共经历了1300年。整整1300年跨越了多少个朝代,铁打的科举流水的皇帝。但是今天我们很多人对科举制的看法其实是有偏见的。 很多人甚至在没看过科举试题的情况下就一味的说科举制如何如何不好,这是不对的,所以今天小编就让大家开开眼界,看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题目究竟考了些什么。 【正文】 第一场,史论5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注:“内”指中央政府,“外”指诸侯藩镇)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注:贾谊是西汉初期人,其“五饵三表之说”为——“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信为大操,常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将必至:此三表 也。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以上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 以坏其心:此五饵也。”——是关于安抚边境少数民族的意见。中行说(音:跃)看过《汉武大帝》的都知道)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注:“申”指申不害,“商”指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变法而使国强民富。这题考的是对改革的看法。)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注:这题考的是纳贤之策。要于“私邸”见天下贤才,相信现在的官员没有能做到的。)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注:这题考的是外交的“以夷制夷”之策。)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 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 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注:1868年加利福尼亚州通过《排华法案》,限制华人赴美 国,并以残酷手段排挤已在美国之华人。此后各州陆续通过该法,直至遍及美国。此法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结成战略盟友后才告废止。)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出于《大学》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出于《中庸》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出于《周易》 【结语】 小编看完题目完全懵逼了,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里面的科举好像就只有一道题,类似作文那种。看完真正的考题才知道自己图样图森破。 说回正题,很多人觉得科举制很不可取,这种想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确实很多人在这上面耗光青春都仍然一无所获,也确实有八股文,文字狱。但这都不是科举制的问题,就像柬埔寨和英国都是君主立宪,但是国力却大不相同。至少从这份试题来看,它是真正能筛选人才的,它并不是只考诗词歌赋之类的文学修养,它还考政治思想。 科举就像是一个工具,八股、文字狱这些都不是它的错。我们无法否认韩愈、柳宗元、王维、元稹、岑参、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仅这些唐朝诗人就通过科举登上历史舞台,还有其他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一般工具不说好不好,一般说的是称不称手,在不同的朝代不同君主的手里它也完全不同。今天我们吐槽科举,还不知道明天后人怎么吐槽高考制度,其实还没有等到明天就有很多人诟病高考制度了。每一个制度出现是有一定道理有一定合理性的,在评论一个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把优劣都考虑进去。 |